(资料图)
□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屡创新高。高考过后,如何选择高校、如何选择专业,志愿填报成为了很多考生及家长面临的又一“大考”。
根据教育部安排部署,“2023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将于6月22日至28日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行。此前,教育部还公布了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随着高考分数即将发布,在精准科学填报志愿和理性全面规划升学的社会期待下,志愿填报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达9.5亿元。纵观当下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已成为各大机构常用的营销口号。既有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服务”,也有“AI志愿助手”一键生成,收费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乃至上万元不等,火热市场背后乱象丛生、野蛮生长。在部分机构那里,志愿填报不仅是门生意,还是门“暴利生意”。有的利用信息不对称故弄玄虚虚假宣传,有的“指导专家”仅仅培训几天就上岗,有的鼓吹“低分捡漏”和“内部消息”,有的仅仅是将考生信息录入志愿填报软件中就收取数千元。服务规不规范、经营合不合规、收费不合理,家长和考生如果偏听偏信,难免被套路。
志愿填报服务,本应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来缓解焦虑,但在利益驱动下,有些机构和人员打着“服务”的旗号在“收割焦虑”。志愿填报是审慎的,机构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家长和考生应综合考量社会实际和个人情况,统筹兼顾个人成绩、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因素,不盲从“低分捡漏”和“高分错报”。权威的填报指导不能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教育部门应与学校一道,从“共”字出发提供科学而权威的公共服务,整合各类信息、介绍规则常识、打击不法行为,将指导服务做细做实,切实助力广大考生和家长“知己知彼”,找准高考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平衡点。
“最合适”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每一个考生从实际出发、从内心出发,在时代发展的大坐标中标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踏实走好未来的道路。
标签:
相关新闻